敏捷项目管理需要知道的五类图表

轻量级的报表、文档可以有效地帮助敏捷团队更好的将工作可视化、辅助和客户的沟通、清晰的展示进度并且对风险进行把控,对项目管理有很好的作用。在过去的项目管理经验中,个人认为有五类图表是项目经理需要了解并且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频繁使用的。

敏捷的价值观强调可工作的软件更加重要,但也不能否认文档的价值。

燃尽图 ( Burndown Chart )

燃尽图是敏捷项目中最频繁使用的一类图表,它是在工作完成前对于进度的一种可视化表示。我们经常会利用迭代燃尽图来监控用户故事是否如期进行,当然也可以利用Feature燃尽图来监控MVP的完成情况。如下图:
1.png

该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剩余的用户故事点,灰色线是按照团队平均速率用户故事应该被完成的情况(水平部分是周末),蓝色线是实际情况。通过此图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该迭代团队的开发速率高于期望并且差距不是很大,项目处于很健康的状况。如果蓝线一直高于灰线或者蓝线偏离灰线太远,项目经理就需要注意了,有可能的原因包括迭代计划不合理、团队开发速率出现了问题等,这会导致团队在迭代后期Backlog不够或者迭代结束不能正常完成计划的点数,所以需要项目管理者和团队一起分析具体的原因并且尽快采取措施。

速率表 ( Velocity Chart )

敏捷开发以迭代为周期开展工作,在每个迭代开始之前都会按照团队的平均Velocity来安排迭代计划,所以持续地关注团队的Velocity便于更准确地了解团队的交付能力,更合理的做迭代计划。项目经理通过Velocity表可以从总体上分析团队的开发速度是否正常、迭代计划是否合理以及对于剩余的Scope是否有交付的风险。如下图:

2.png
该图表横轴是迭代,纵轴是完成的用户故事点数,绿色表示实际完成的故事点数,灰色表示按照团队能力应该完成的故事点数。通过该图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和灰色虽然有时不同但一直比较接近,团队处于很健康的状况。如果绿色和灰色某一次或者总是差距很大,有可能的原因包括某一段时期的feature复杂度提升、团队内频繁的人员调整或者各类会议增多导致的开发时间减少等,这时候项目经理就要意识到团队可能有交付风险或者需要调整迭代计划了。

甘特图 ( Gantt Chart )

甘特图也叫横道图,是项目管理领域最常用到图表形式,一般用来展示活动或者事件随着时间和费用的变化,通常会包括活动清单、活动日期、进度期限和每天的进展。在敏捷项目管理中,我们可以借助甘特图来可视化某个特定项目(包含一系列的子活动)的进展。如下图:

3.png
该图拿数据迁移这一事件为例,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完成数据迁移需要的一系列活动,相同颜色代表同样的活动,灰色表示还没有完成的工作。通过该图可以看到数据迁移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只剩下最后的POC2的数据分析,并且能看到各项子活动的实际耗时,便于之后类似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在敏捷项目中我们还可以借助甘特图来管理Epic用户故事的进展、预算的花费情况等,如果发现某些子活动没有进展,或者消费超过预算太多,项目经理就要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推进某些子活动或者消减某方面的投入了。

日报 ( Daily Update )

以上三类是通用的一些图表,很多项目管理软件已经支持,比如 Jira, Mingle 可以自动生成燃尽图和速率表,甘特图有专门的绘制软件。而日报是我们在离岸交付项目长期摸索的过程中使用最频繁也最重要的一个图表,对于每日的沟通非常有用。如下图:

4.png
该图分为三大块,首先是每天的用户故事进展,然后是已有的Backlog的情况,最后是开放性问题,绿色背景是每天内有变化的故事卡,黄色是由于各种原因被block的故事卡,该报表的目的不是为了汇报工作,而是为了让异地的团队和客户对于每天的进展都能一目了然。虽然我们有项目管理工具比如Jira等,但是对于离岸团队来说,通过这样的图表更能清晰地看到每天的变化,让不和我们坐在一起的客户增加信心,也便于我们把遇到的blocker可视化出来。

红黄绿报告 ( RAG Report )

RAG是Red,Amber,Green的缩写,该报告采用了和交通灯一样的呈现方式,简单易懂,可以用来做项目、人员等的健康度报表,拿项目健康度报表举例,项目经理可以按照自己项目需要关注的维度制定该表,然后定期监控每一项是否健康,对于敏捷团队来说,一周一般就可以了。如下图:

5.png
该图横向是项目是否健康需要考虑的几个维度,纵向是时间,每一个单元格里的颜色采用了RAG,红色表示该项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会有不能接受的影响;黄色表示有一定的影响,团队已经在通过一些方案减小影响;绿色表示该项如期进行。通过该图可以看到该项目在过去的三周没有严重问题,总体来说比较健康,People方面虽然在第一周遇上了一些问题但是通过采取措施已经完全解决,Legal方面目前还在尝试解决。如果发现有红色出现或者某项持续绿色,项目经理就需要马上找相应人员采取措施了。

总结

任何一个报表都只是辅助工具,如果绘制或者更新报表的过程非常繁琐,那么这样的报表读起来也一定不会轻松。本文推荐的五类报表是我在敏捷项目管理过程中认为简单易用并且很有帮助的一些报表,通过使用他们,可以辅助我们管理进度、高效沟通、预知风险。当然,除了本文提到的五类报表,项目经理还需要了解一些其他的报表,比如基本的财务报表等,这部分跟团队开发模式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没有加入到本文的范围。

说实话,去一家小公司从 0 到 1 搭建后端架构,真难~

  1. MVC
  2. 服务拆分
  3. 微服务架构
  4. 领域驱动设计

总结

来腾讯之前在前公司做了3年的后端开发, 经历一款SaaS产品从0到10(还没有到100, 哈哈哈)的过程, 3年间后端的架构逐步演变, 在微服务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在这里总结下.

产品是一款服务于人力资源的SaaS在线服务, 面向HR有Web Android/iOS 小程序多个客户端, 后端采用RESTful风格API来提供服务. 主要使用Python语言, 方便快速迭代.

架构的演进经历了4个大的阶段: 1. MVC 2. 服务拆分 3. 微服务架构 4. 领域驱动设计.

1. MVC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 后端同事不超过5个,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实现产品的原型, 没有太多的考虑架构, 使用Django来快速实现功能, DB的表结构设计好之后, 抽象出功能View, 由于产品设计也很不完善, 后端需要很多的预留设计, 避免产品逻辑的变更带来整个表结构的变动, 在这个阶段代码上最重要的是确定适合团队的代码规范, 代码检查规则.

1.jpg

整体上架构如上图, Nginx负责负载均衡, 分发流量到多个Django服务, Django处理逻辑, 需要异步任务就交给Celery, 然后数据量比较大的地方使用Redis做缓存. 同时还有实时消息通知的需要使用了Nginx Push Module.

问题与优化方式:

  1. Django并发性能差 使用uWSGI Master+Worker 配合 gevent 携程支持高并发
  2. Redis连接数过多 使用redis-py自带的连接池来实现连接复用
  3. MySQL连接数过多 使用djorm-ext-pool连接池复用连接
  4. Celery配置gevent支持并发任务

随着开发的功能越来越多, Django下的app也越来越多, 这就带了发布上的不方便, 每次发布版本都需要重启所有的Django服务, 如果发布遇到问题, 只能加班解决了. 而且单个Django工程下的代码量也越来越多, 不好维护.

2. 服务拆分


随着后端团队的壮大, 分给每个同事的需求也越来越细, 如果继续在一个工程里面开发所有的代码, 维护起来的代价太高, 而我们的上一个架构中在Django里面已经按模块划分了一个个app, app内高类聚, app之间低耦合, 这就为服务的拆分带来了便利. 拆分的过程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 初期的拆分只是代码的分离, 把公用的代码抽离出来实现一个公用的Python库, 数据库, Redis还是共用, 随着负载的增加, 数据库也做了多实例.

2.jpg

如上图, 服务之间尽量避免相互调用, 需要交互的地方采用http请求的方式, 内网的调用使用hosts指向内网地址.

问题与优化方式:

Nginx Push Module由于长时间没有维护, 长连接最大数量不够, 使用Tornado + ZeroMQ实现了tormq服务来支撑消息通知
服务之间的调用采用http的方式, 并且要求有依赖的服务主机配置hosts指向被调用的地址, 这样带来的维护上的不方便. 以及在调用链的过程中没有重试, 错误处理, 限流等等的策略, 导致服务可用性差. 随着业务拆分, 继续使用Nginx维护配置非常麻烦, 经常因为修改Nginx的配置引发调用错误. 每一个服务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证过程, 认证又依赖于用户中心的数据库, 修改认证时需要重新发布多个服务.

3. 微服务架构


3.jpg

首先是在接入层引入了基于OpenResty的Kong API Gateway, 定制实现了认证, 限流等插件. 在接入层承接并剥离了应用层公共的认证, 限流等功能. 在发布新的服务时, 发布脚本中调用Kong admin api注册服务地址到Kong, 并加载api需要使用插件.

为了解决相互调用的问题, 维护了一个基于gevent+msgpack的RPC服务框架doge, 借助于etcd做服务治理, 并在rpc客户端实现了限流, 高可用, 负载均衡这些功能.

在这个阶段最难的技术选型, 开源的API网关大多用Golang与OpenResty(lua)实现, 为了应对我们业务的需要还要做定制. 前期花了1个月时间学习OpenResty与Golang, 并使用OpenResty实现了一个短网址服务shorturl用在业务中. 最终选择Kong是基于Lua发布的便利性, Kong的开箱即用以及插件开发比较容易. 性能的考量倒不是最重要的, 为了支撑更多的并发, 还使用了云平台提供的LB服务分发流量到2台Kong服务器组成的集群. 集群之间自动同步配置.

饿了么维护一个纯Python实现的thrift协议框架thriftpy, 并提供很多配套的工具, 如果团队足够大, 这一套RPC方案其实是合适的, 但是我们的团队人手不足, 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推广这一整套学习成本高昂的方案. 最终我们开发了类Duboo的RPC框架doge, 代码主要参考了weibo开源的motan.

4. 领域驱动设计


4.jpg

在这一架构中我们尝试从应用服务中抽离出数据服务层, 每一个数据服务包含一个或多个界限上下文, 界限上下文类只有一个聚合根来暴露出RPC调用的方法. 数据服务不依赖于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可以依赖多个数据服务. 有了数据服务层, 应用就解耦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高层服务只依赖于底层服务.

在我离职时领域驱动设计还在学习设计阶段, 还没有落地, 但是我相信前公司的后端架构一定会往这个方向继续演进.

总结
架构的设计, 技术的选型, 不能完全按照流行的技术走, 最终还是服务于产品, 服务于客户的需求. 设计过程中由于团队, 人员的结构问题, 有很多的妥协之处, 如何在妥协中找到最优解才是最大的挑战.

Service Mesh这种新一代的微服务架构正在成为主流, 虽然现在的工作与微服务无关了, 但是也还会继续关注学习.

CTO 要我把这份 MySQL 规范贴在工位上!

因为工作岗位的原因,负责制定了关于后端组数据库的规约规范,作为所有产品线的规范,历经几版的修改,最终形成下边的文本。

规范在整个后端执行也有大半年的时间,对于整个团队在开发阶段就减少不恰当的建表语句、错误 SQL、错误的索引有积极的意义,故分享出来给大家参考。

下边分为建表规约、SQL 规约、索引规约三个部分,每部分的每一条都有强制、建议两个级别,大家在参考时,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来权衡。


建表规约

【强制】: ① 存储引擎必须使用 InnoDB

解读: InnoDB 支持事物、行级锁、并发性能更好,CPU 及内存缓存页优化使得资源利用率更高。

【强制】:②每张表必须设置一个主键 ID,且这个主键 ID 使用自增主键(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短),除非在分库分表环境下

解读: 由于 InnoDB 组织数据的方式决定了需要有一个主键,而且若是这个主键 ID 是单调递增的可以有效提高插入的性能,避免过多的页分裂、减少表碎片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而在分库分表环境下,则需要统一来分配各个表中的主键值,从而避免整个逻辑表中主键重复。

【强制】:③必须使用 utf8mb4 字符集

解读: 在 MySQL 中的 UTF-8 并非“真正的 UTF-8”,而 utf8mb4”才是真正的“UTF-8”。

【强制】:④数据库表、表字段必须加入中文注释

解读: 大家都别懒。

【强制】:⑤库名、表名、字段名均小写,下划线风格,不超过 32 个字符,必须见名知意,禁止拼音英文混用

解读:约定。

【强制】:⑥单表列数目必须小于 30,若超过则应该考虑将表拆分

解读: 单表列数太多使得 MySQL 服务器处理 InnoDB 返回数据之间的映射成本太高。

【强制】:⑦禁止使用外键,如果有外键完整性约束,需要应用程序控制

解读: 外键会导致表与表之间耦合,UPDATE 与 DELETE 操作都会涉及相关联的表,十分影响 SQL 的性能,甚至会造成死锁。

【强制】:⑧必须把字段定义为 NOT NULL 并且提供默认值

解读:

NULL 的列使索引/索引统计/值比较都更加复杂,对 MySQL 来说更难优化。
NULL 这种类型 MySQL 内部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增加数据库处理记录的复杂性;同等条件下,表中有较多空字段的时候,数据库的处理性能会降低很多。
NULL 值需要更多的存储空,无论是表还是索引中每行中的 NULL 的列都需要额外的空间来标识。

【强制】:⑨禁用保留字,如 DESC、RANGE、MARCH 等

解读: 请参考 MySQL 官方保留字。

【强制】:⑩如果存储的字符串长度几乎相等,使用 CHAR 定长字符串类型

解读:能够减少空间碎片,节省存储空间。

【建议】: ⑪ 在一些场景下,考虑使用 TIMESTAMP 代替 DATETIME

解读:

这两种类型的都能表达"yyyy-MM-dd HH:mm:ss"格式的时间,TIMESTAMP 只需要占用 4 个字节的长度,可以存储的范围为(1970-2038)年,在各个时区,所展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而 DATETIME 类型占用 8 个字节,对时区不敏感,可以存储的范围为(1001-9999)年。

【建议】:⑫当心自动生成的 Schema,建议所有的 Schema 手动编写

解读: 对于一些数据库客户端不要太过信任。


SQL 规约

【建议】:①为了充分利用缓存,不允许使用自定义函数、存储函数、用户变量

解读:如果查询中包含任何用户自定义函数、存储函数、用户变量、临时表、MySQL 库中的系统表,其查询结果都不会被缓存。

比如函数 NOW() 或者 CURRENT_DATE() 会因为不同的查询时间,返回不同的查询结果。

【强制】:②在查询中指定所需的列,而不是直接使用“ *”返回所有的列

解读:

读取不需要的列会增加 CPU、IO、NET 消耗。
不能有效的利用覆盖索引。

【强制】:③不允许使用属性隐式转换

解读: 假设我们在手机号列上添加了索引,然后执行下面的 SQL 会发生什么?

explain SELECT user_name FROM parent WHERE phone=13812345678;很明显就是索引不生效,会全表扫描。

【建议】:④在 WHERE 条件的属性上使用函数或者表达式

解读: MySQL 无法自动解析这种表达式,无法使用到索引。

【强制】: ⑤禁止使用外键与级联,一切外键概念必须在应用层解决

解读: 外键与级联更新适用于单机低并发,不适合分布式、高并发集群;级联更新是强阻塞,存在数据库更新风暴的风险;外键影响数据库的插入速度。

【建议】:⑥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作为连接条件

解读: 根据情况可以选择使用 UNION ALL 来代替 OR。

【强制】:⑦不允许使用 % 开头的模糊查询

解读: 根据索引的最左前缀原理,%开头的模糊查询无法使用索引,可以使用 ES 来做检索。

索引规约

【建议】:①避免在更新比较频繁、区分度不高的列上单独建立索引

解读: 区分度不高的列单独创建索引的优化效果很小,但是较为频繁的更新则会让索引的维护成本更高。

【强制】:②JOIN 的表不允许超过五个。需要 JOIN 的字段,数据类型必须绝对一致; 多表关联查询时,保证被关联的字段需要有索引

解读: 太多表的 JOIN 会让 MySQL 的优化器更难权衡出一个“最佳”的执行计划(可能性为表数量的阶乘),同时要注意关联字段的类型、长度、字符编码等等是否一致。

【强制】:③在一个联合索引中,若第一列索引区分度等于 1,那么则不需要建立联合索引

解读: 索引通过第一列就能够完全定位的数据,所以联合索引的后边部分是不需要的。

【强制】:④建立联合索引时,必须将区分度更高的字段放在左边

解读: 区分度更高的列放在左边,能够在一开始就有效的过滤掉无用数据。提高索引的效率,相应我们在 Mapper 中编写 SQL 的 WHERE 条件中有多个条件时,需要先看看当前表是否有现成的联合索引直接使用,注意各个条件的顺序尽量和索引的顺序一致。

【建议】:⑤利用覆盖索引来进行查询操作,避免回表

解读: 覆盖查询即是查询只需要通过索引即可拿到所需 DATA,而不再需要再次回表查询,所以效率相对很高。

我们在使用 EXPLAIN 的结果,extra 列会出现:"using index"。这里也要强调一下不要使用“SELECT * ”,否则几乎不可能使用到覆盖索引。

【建议】:⑥在较长 VARCHAR 字段,例如 VARCHAR(100) 上建立索引时,应指定索引长度,没必要对全字段建立索引,根据实际文本区分度决定索引长度即可

解读: 索引的长度与区分度是一对矛盾体,一般对字符串类型数据,若长度为 20 的索引,区分度会高达 90% 以上,则可以考虑创建长度例为 20 的索引,而非全字段索引。

例如可以使用 SELECT COUNT(DISTINCT LEFT(lesson_code, 20))/COUNT(*) FROM lesson;来确定 lesson_code 字段字符长度为 20 时文本区分度。

【建议】:⑦如果有 ORDER BY 的场景,请注意利用索引的有序性

ORDER BY 最后的字段是联合索引的一部分,并且放在索引组合顺序的最后,避免出现 file_sort 的情况,影响查询性能。

解读:

假设有查询条件为 WHERE a=? and b=? ORDER BY c;存在索引:a_b_c,则此时可以利用索引排序。
反例:在查询条件中包含了范围查询,那么索引有序性无法利用,如:WHERE a>10 ORDER BY b;索引 a_b 无法排序。

【建议】:⑧在 Where 中索引的列不能某个表达式的一部分,也不能是函数的参数

解读: 即是某列上已经添加了索引,但是若此列成为表达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函数的参数,MySQL 无法将此列单独解析出来,索引也不会生效。

【建议】:⑨我们在 Where 条件中使用范围查询时,索引最多用于一个范围条件,超过一个则后边的不走索引

解读: MySQL 能够使用多个范围条件里边的最左边的第一个范围查询,但是后边的范围查询则无法使用。

【建议】:⑩在多个表进行外连接时,表之间的关联字段类型必须完全一致

解读: 当两个表进行 Join 时,字段类型若没有完全一致,则加索引也不会生效,这里的完全一致包括但不限于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字符集、Collection 等等。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编辑:夜猫子

来源:拆那儿

悲喜

一年前,过度沉溺于酒精的张振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病死在英国伦敦的医院里。

他是债务规模高达700亿的“先锋系”的实际掌控者。他的猝逝,让人措手不及,也让旗下已经爆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雪上加霜。

这是一个标志型事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跃进”结束了,留下遍地的狼藉。“先锋系”曾是这个风口上的代表,如今轰然倒塌,背后的万千投资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许敏、安英、刘贻菊、韩家艳、李福维——我在“先锋系”受害者群体中发现了这几个名字。他们只是中国最普通的家庭妇女,其中李福维已经六十多岁了。通过“先锋系”旗下网信平台,他们各自拿出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家庭积蓄进行投资。平台爆雷之后,他们比谁都慌。

通过“先锋系”进行融资的企业非常多。按照平台上的线索,这几个人摸清了自己那部分资金的最终流向——位于河南郑州的一家房地产企业:美景集团及其相关公司。

他们尝试以“民间借贷纠纷”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这些公司,希望追回自己的钱。但郑州当地的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求,理由是相关公司涉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但并不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

他们在前不久收到法院的反馈。这些苦于如何挽回损失的家庭妇女,并没有什么积极有效的门路。他们至今仍处在惶恐与煎熬之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那个通过“先锋系”网贷平台拿到钱的地产公司,将在马云的蚂蚁集团上市盛宴中,大赚一笔。

河南美景集团,在整个地产行业中并不出众,只在河南当地小有名气。它曾与万科建立紧密合作,成为万科进入河南市场的跳板。在近两年的市场整合大潮中,也有出售项目给融创的套现举动。

美景集团的老板叫王小兴,这个在郑州市委大院长大的女人,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一家香港公司赚到第一桶金,转而回到河南进入房地产业,还跨界了航空、葡萄酒等多元业务。几年前,对美国穆尼航空的收购,是她最高光的时刻,这是中国民企第一次成功并购美国飞机制造企业。2016年,她在朋友圈晒出了旗下公司推出的首款飞机,那是她的情人节礼物。

同在2016年,马云为蚂蚁集团引入第一批战略投资者,王小兴通过旗下两家影子公司,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蚂蚁的股东层。中国本土最具背景的投行——中金公司,通过旗下的私募平台,为这些影子公司投资蚂蚁搭建了路径。

随着蚂蚁集团即将上市,这些早期的投资者即将迎来丰厚的回报。这是一个估值达到2.1万亿的超级大蛋糕,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IPO。它的受益者包括以马云为代表的蚂蚁集团原始股东和管理层,以社保基金、中投公司以及各大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以及马云朋友圈里庞大的江浙沪企业家群体。

但更多的得利者,其实潜藏于蚂蚁股东阵营那一批私募基金中,层层穿透下去,可以看到背后那群庞杂繁复的合伙人。其中有不少的投资者,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家人或者看似毫无关联的马甲公司进行代持。他们是蚂蚁上市盛宴中,戴着面具跳舞的人。

上文提到的河南地产商人王小兴,就是这些低调的狂欢者的代表。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小兴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个更庞大的互联网金融受害群体。他们也像蚂蚁一样,辛勤劳动了大半辈子,存到一笔小小的积蓄,渴望一个富足而体面的生活,但终究没有走出被收割的怪圈。

蚂蚁和大象,可能并不在一个维度。这个世界的悲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相通。

盛宴

“先锋系”可能有很多,而蚂蚁金服只有一个。

当金融有了互联网与科技的翅膀,陈旧的格局被撞得稀碎。影子银行抢了银行的生意,但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约束,而行业中偶尔爆出的雷,则让整个社会在承担代价。

即便如此,马云可能还觉得,有些东西制约了创新的脚步,他在前不久的中国四十人论坛上,重新定义了风险,他对要不要控制杠杆率提出疑问,还说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顺便提一句,这个中国四十人论坛(CF40)的理事会单位,也是蚂蚁集团的战略股东之一。由此,马云得以和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平起平坐,发表他的“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

马云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狠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他确实做到了。背靠阿里的蚂蚁集团,在成长过程中越发清新脱俗,它在被资本追逐的过程中一路狂奔,估值不断推高,最终成为市场中最大的那只独角兽。上市之后,这一家公司的市值,将占到整个科创板容量的40%,超过主板那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市值,甚至一举超越茅台。

这注定成为今年以来,甚至未来十年以内,最为宏大的一场资本盛宴。

而宴会的主人,当然是马云。虽然他已经从阿里退休,也不参与蚂蚁的实际经营。但凭借股东结构里,几个主要股东(杭州君澳、杭州君瀚)的合伙协议安排,他仍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者,也将凭借此次上市,增加千亿规模的个人财富,进一步巩固其在首富榜的位置。

6年前,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的前夕,在没有取得大股东软银和雅虎同意的情况下,将蚂蚁分拆。这在当时一度备受争议。

电子支付是一个特许领域,一直以来受制于牌照监管。VIE结构下,这些牌照有被外资控制的风险。马云宁可承受商业诚信上的指责,也不愿去挑战监管的底线。当然,或许也有一定的私心作祟——主打金融科技创新的蚂蚁,在当时是一个未来可期的婴儿,它在资本市场有着比阿里更大的成长潜力。

最终,马云用后续补偿行动安抚住了软银与雅虎。而分拆出来的蚂蚁金服,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迎来一个极其迅猛的发展期。从2015年开始,马云为蚂蚁筹划了好几轮的融资安排,引入了包括社保基金、中投、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中金旗下私募基金、云锋旗下私募基金等多个战略投资者。

与其说是引入战投,不如说是马云发出的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的邀请函。

尤其是社保基金与中投公司的进入,让蚂蚁不再仅仅是一个创业公司。社保基金是全中国人民的养老金,而中投管理的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他们的介入,无疑是把创业之初的蚂蚁,早早地绑在了国家利益的战车上。

战车的前方,一系列障碍都主动地退散了。从首次递交上市申请,到成功过会同意发行,蚂蚁只用了不到30天,速度快得让人嫉妒。即便蚂蚁通过旗下支付宝去销售IPO的战略配售基金,这种明显存在利益冲突的争议行为,好像也并没有在它的上市路途中泛起多大波澜。

这注定是一场不能输也不可能输的游戏。

没有什么游戏是不能输的,如果有的话,那门票必定掌握在那些有实力、有背景的真正的玩家手里。蚂蚁早期的投资者,都是马云“邀请”进来的,进入越早,获利空间越大。分析这些投资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出马云在资本世界的独特谱系。

为了便于分析,我把这些战略股东重新排了序,并用不同的色块加以区分。

640.png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支叫北京京管投资中心的私募,虽然它的GP上海天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极力隐藏了自己的背景。但还是很容易调查出,这支私募真正的管理人:博裕资本。

由此,股东阵营变得非常清晰明了。除去那些肉眼可见的东西,重点应该关注这四大阵营——中金系,博裕系,春华系和云锋系。这些平台作为私募基金管理者,各自承担了为幕后投资人搭建投资架构的任务,当然,随着蚂蚁的上市成功,他们自己也可以分一杯羹。

没有哪一张邀请函是无意义的,这其中大有学问。甚至可以看出马云的一丝微妙心机,比如引入央视做股东。比起在央视投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这种“你来当我股东,我让你赚几十亿”的互惠模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赴一场资本盛宴,有着利益分配的先后次序。企业内部合伙人、早期投资者、后期跟投者、期权分享者、IPO打新者、后期接盘者,大概可以分别对应为吃肉、啃骨头、喝汤、舔一下碗、闻一个味儿,最后赴会的人,什么都没捞着还要给他们洗盘子。

市场的过度追捧导致了市值的畸高,也让早期进入的吃肉者喜不自禁,蚂蚁总部更是一片欢腾,到处弥漫着财务自由的空气,之江楼市应声而涨。归根到底,蚂蚁金服只有一个。错过这个,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影子

你一定不认识黄蓉萍。

由中金旗下公司负责管理的置付(上海)投资中心,是蚂蚁的第五大股东。黄蓉萍是这支私募引入的第一个自然人LP。随着蚂蚁的上市,这种早期的股份散发出浓郁的幽香,将为这位黄女士带来数亿元的收益。

黄蓉萍是肖风的夫人。作为博时基金的创始者,肖风在这家资格最老的公募基金的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3年。离开博时后,他担任了万向集团的副董事长,负责万向的金融板块。他还兼任了浙商基金的董事长。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肖风在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以及深圳市证券管理办公室都担任过重要角色,他是金融界的资深元老。肖风目前的兴趣在区块链,从公募大佬到币圈教父,华丽转身之后,与马云多有交集。

肖风自己并没有出现在蚂蚁股东名单里。我其实并不理解,大佬在忌讳什么。但这并不妨碍肖风加入到马云的派对,尽管戴着面具。

在蚂蚁的背后,像这样的影子股东,实在太多了。

胡祖六的春华资本,在股权上其实是他的妹妹胡元满所持有。所以,即便春华资本旗下多支基金战略投资了蚂蚁,但胡祖六照样做着蚂蚁集团的“独立董事”,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胡祖六曾是马云的恩人。马云最早的伯乐其实并非软银,尽管他不断重复着如何用6分钟说服孙正义的励志故事。马云获得的最初的投资,其实是1999年,来自高盛。那笔4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马云度过了起步的艰难期。胡祖六当时是高盛亚洲的负责人。

著名演员赵薇,也没有直接投资蚂蚁,但是她的母亲魏启颖是云锋旗下基金的合伙人,蚂蚁上市后,魏启颖的收益可能接近10位数。几年前,借助明天系的资金支持,赵薇、黄有龙夫妇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最终在万家文化的并购中摔了跟头,证监会对赵薇、黄有龙处以禁入证券市场五年的处罚。

这个处罚并没有结束,但似乎并不妨碍赵薇从证券市场赚到钱。在监管的眼皮子底下反复横跳,你又能如之奈何?

刘广霞是朱保国的妻子,王育莲是虞锋的母亲,张真是张幼才的女儿,沈军燕是沈国军的妹妹,江伟强是江南春的父亲……分析蚂蚁背后的股东,犹如调查这些名流的家谱,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

马云喜欢功夫。他曾出钱拍了一部叫《功守道》的微电影,影片中,他与国内外最顶尖的功夫巨星过招,丝毫不落下风。李连杰就是交手的对象之一。马云毫不掩饰自己对太极文化的推崇,他与李连杰合作成立了一家名叫太极禅的文化推广公司。

李连杰自己并没有参与对蚂蚁的投资。但是云锋旗下多支基金都有一个合伙人:天津佳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种种隐秘的关联指向了李连杰的老婆利智。

马云喜欢画画。几年前,马云曾和油画大师曾梵志合作了一幅《桃花源》,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30万港元的价格起拍,最终以4220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就在前不久,马云在武汉参加活动时,还在阎志旗下的艺术书店画了一幅画,名为《为武汉而作》,曾梵志也在现场。

曾梵志并没有直接投资蚂蚁。但是在云锋投资蚂蚁的合伙人中,有一个叫何利军的人。他是曾梵志早期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同学,与曾梵志合伙开了多家公司。

马云还喜欢喝酒,只喝茅台。

如今已经落马的袁仁国,十年前曾在北京成立了一个“茅台会”,还经营有一个高端奢华的会所,出入皆是名流。在八项规定之后,这个会所关门大吉,但“茅台会”仍低调存在。马云一度成为“茅台会”的副会长。

在云锋旗下基金的LP中,有一家公司叫西藏鸿德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正是“茅台会”的代表。穿透这家公司,通过种种关联指向了“茅台会”背后真正的话事人:北京昭德。

在蚂蚁上市的前夕,云锋基金还成立了一支新的私募:上海云锋锐持投资中心。北京昭德出资1.5亿成为最大的那个LP。目前这支私募还没有什么动作。但无论如何,它绝对不会是这一场资本盛宴的旁观者。

流变

接着奏乐,接着舞。

需要声明一点的是,以上对于蚂蚁股东的背景分析,都是基于境内已有的公开材料,并没有什么内幕。在那份庞大的名册中,我写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而蚂蚁在境外其实也有规模不小的战略股东,他们在2018年进入蚂蚁,随着蚂蚁即将在H股同步上市,他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丰收季节。

而这些外资股东,其背后的架构基本都设在维京群岛等离岸天堂里,现有的工具很难穿透。蚂蚁在港交所的披露也算不上详尽。但总体而言,囊括了境外最顶级的投资机构,以及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港岛大拿。

以往,中国的公司到境外上市,都要看投资者的脸色,这一次,难得硬气了一回。在分配外资股的时候,连姿态都变了。甚至都不设招股区间价,就以固定价格招股,这是绝对的自信——我给你,你才能要,你不要抢啊。

在中国,每一场盛宴的背后,都有着资本与权力格局的流变。从灯火初上到杯盘狼藉,从觥筹交错到茫然四顾,从繁华到离散,从飞扬到落幕,映射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梳理这场盛宴的赴会者,也可顺便提一提缺席者,很有意思。

过去几年,中国对几家积累了庞大风险的金控集团进行了处置,明天系、安邦系、华信、海航等等。抛开华信与海航不提,时间倒退三四年,以蚂蚁这个规模的盛会,安邦系与明天系是绝对不可能缺席的。尤其是明天系,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金融帝国,它的渗透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但世事如烟。再高的大楼,也可能倾倒于顷刻。

在胡祖六春华资本管理的春华景诚和春华兴安两支私募中,还残存着安邦的痕迹。早期,两支私募的LP分别为安邦旗下的和谐健康与安邦人寿,但在近期,这些名字均消失了,代之以“大家保险”。尽管名字换了,但仍然可以分享早期进入蚂蚁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相信这些收益,也将很大程度上缓和安邦的流动性风险。

与安邦的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不同,明天系则是彻底退出了舞台。

今年7月,明天系旗下主要的几大持牌金融机构,均被接管。包括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新时代证券、国盛证券、国盛期货。而在此前,包商银行申请破产,中江信托、恒泰证券被转让。其实华夏人寿本来也在转让之列,但工作组一直不放行,苦了那个等候的贵州首富和那家支付了70亿定金的上市公司。

但明天系的触手实在太多了。古语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在梳理蚂蚁股东的过程中,我有意外发现:隶属博裕系的北京京管投资中心,有一个LP是一支叫宏瓴思齐的私募。这支私募背后的出资人,正是明天系的关联公司。

此外,另一支上海背景的私募——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二期(壹),其基金管理人上海金浦有一个小股东叫西安盛和,层层穿透之后,也指向了明天系的关联公司。

但这两家公司与明天系产生关联,很可能只是一个来不及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且规模不算大,已经翻不起多少风浪。在蚂蚁盛宴的灰暗角落,成为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注脚。

明天系退去了,但它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还在。而且,这种流毒必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它的本质是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通过控制的金融机构,操持多个台前的木偶,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完成资产腾挪并炒作股价赚钱。它持有的牌照实在太多了,你只要身处这个市场,就很难避开它。

此前,马云与明天系也有不少交集。与马云关系甚好的赵薇黄有龙夫妇,就一度成为了明天系的木偶。赵薇夫妇曾经参与到阿里影业的借壳上市,赚了不少钱。此外,黄有龙与马云还都是云锋金融的股东。

有阿里参股的众安保险,因为“三马同槽”而知名,马云、马化腾和马明哲都参与其中,这家公司的操盘者是知名的资本大鳄欧亚平。而众安保险最小的那个创始股东,青岛惠丽君贸易有限公司,其实也是一个明天系公司。

马云的亲密伙伴虞锋,曾参与到一支叫凤凰财智的私募基金中,这支基金的管理者是一个叫杜力的八零后年轻人,他是内地资本市场最新冒出来的神秘玩家,短时间内就掌控了达意隆、国盛金控等多家上市公司。这个杜力也是明天系的门徒。

改变一家公司很容易,但要改变一个模式却很难。尤其是在一个尚不完备的市场,这种模式在野蛮逐利方面还有着很强的表现空间。作为首富的马云,身处一个资本交汇的繁华路口,有很多事情,他想避也避不了。

怪圈

我又想起了阿里健康(0241.HK)一些尘封的故事。

七年前,阿里与京东为了中国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交易牌照,争得头破血流。那时网上药品交易量已经超过4亿,但药监对这个领域的态度非常谨慎。如果监管不好,可能导致假药横行,危害百姓健康。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化,以及网上售药规模的快速提升,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监管的口子才有所松动。

然而到2013年底,第一块试点的牌照,却发给了河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医药公司——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得知消息的马云和刘强东都傻眼了,赶快叫人去调查这家公司的底细。

这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叫陈文欣,并不是什么医药领域的知名人物,他最主要的精力是经营深圳的一家高尔夫练习场。而这家公司所经营的医药平台,与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紧密关联。陈文欣是当时中信21主要股东陈晓颖的弟弟。尽管中信21背靠中信的强大背景,但当时的业务量很小,市值也不高。

最终,马云抢先了一步,他仅用10亿港元的价格,就收购了大股东的大部分股权,控股了这家上市公司,公司也改名为如今的阿里健康。

但马云收购了之后才发现,那家河北的公司,其实并不在上市公司的范畴。马云又与这个陈文欣重新签了协议,把那家持有牌照的河北公司纳入上市公司。但这明显违反了港交所的《收购守则》。港交所最在意的,是你的并购有没有做到对全部的股东公平同等地对待。阿里收购大股东的亲属持有的资产,显然对其他小股东并不公平。最终香港证监会对这笔交易做了通报和处罚。

但阿里的回应也很有意思。阿里并购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价涨了5倍,“没有股东受到了不公平影响”。

这笔交易,恰好发生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的前夕。它的意义被放大了。它被看作是马云向某些背景深厚的家族的示好,这让阿里在国际资本市场饱受质疑。但阿里相关人士则不断强调:这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

这可能是一句实话。在中国,有很多领域是避不开的。如果那家河北的公司没有持有那么稀缺的牌照,马云估计对那家上市公司也没有丝毫的兴趣。

阿里入主以来,阿里健康的股价已经爆涨了40倍,从一个仙股,成长为市值达到2700亿的医药健康龙头股票。当年的大股东陈晓颖,其实并没有完全的退出,她仍持有阿里健康5.78%的份额,目前这部分股权的市值已经高达150亿。

10亿与150亿,你说,什么才叫真正的“示好”?

从这个角度,去看蚂蚁早期被资本追逐的狂热盛景,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有着超过7亿的庞大用户基数的阿里与蚂蚁,在任何涉足的领域,都具备强大的侵略性和成长性,而资本最喜欢这一点,这意味着强大的获利空间。那些想要在蚂蚁分一杯羹的各路资本,其中有很多,可能不会给马云拒绝他们的机会。

这次的蚂蚁,与六年前的阿里的境遇,已经完全不同。那一次,马云需要对早期投资自己的软银和雅虎做一个交待。而这一次,登陆的是A股与H股,跟那些强势的外资股东们已经关系不大了,这是完全属于马云和他的朋友们的狂欢,也更容易,向支持自己的人发钱。

在刚经历一场大疫,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时候,这个东方的狂欢派对,尤为扎眼。

“蚂蚁”,一个很特别的意象。

它数量庞大,就像一个产品背后庞大的人口基数。它团结互助,一个分工明确的蚁群,可以短时间建构一个庞大精密的地下工程。它勤劳忙碌,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负责给群体中的少数输送给养。它又极其低微,与其他物种比起来,蚂蚁就像一个二维生物:消灭你,与你何干?

处理不良金融资产的业务是怎样赚钱的?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这样处理不良资产的。

第一步通过向四大行发债和贷款,原价把这些坏账买回来。99年时坏账原价约1.4万亿,后来在各大行上市时又陆续买了一些。总金额很大,大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能倒的地步了。

第二步财政部作为四大资管的股东,要求四大资管 10年时间回收率在22%左右,就是能收回3000亿元左右就算完成任务啦。然后公司统统注销!那剩下的一万谁来还银行呢?不用还了!四大行已经上市了有足够的资产和资本能注销这些新坏账的!理念就是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啦!反正我任期又不会超过10年~~~~~~~~

第三步一开始四大资管发现工作开展太困难了,都是些濒临破产的老旧国企或者无赖私企,什么都没有,22%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2002年之后中国迎来了最火爆的地产10年,老国企没资产,但是有地啊!四大资管吃香的喝辣的慢悠悠的干完成这个任务也完全不是问题了。但是小伙伴们都很聪明,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完成率太高了也就到自己失业解散的时候了!

第四步这时四大资管的发展就超出了财政部、央行的束缚,这时四大资管的坏账就开始不回收资金了,而是开始以土地入股、债务重组入股的方式参与新企业的经营。因其拥有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大量优质地产,使其坏账回收率大概在25%左右,可能还要高,但是没有现金,只有数不清的股权。

第五:09年之后四大行的当年给四大资管的贷款和债券陆续到期了,怎么办?怎么办?现在市场化的程度已经远超当年领导人的设想,四大资管没钱也不可能把各种股权转让给四大行,四大行更不敢注销上万亿的坏账。只能延期了,延期10年!10年后呢?没事儿!那是下一任领导应该考虑的!——————————为什么四大银行股价这么低,其中这个事件也是很重要的点因素,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四大行的头上。你要说他们赚钱吗?四大资管的员工和领导赚钱,并且赚的很多,但是公司不赚钱。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64642/answer/655432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Author: your name * @Date: 2016-09-06 00:00:00 * @LastEditTime: 2020-03-17 18:29:35 * @LastEditors: Please set LastEditors * @Description: In User Settings Edit * @FilePath: \htdocs\usr\themes\default\footer.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