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艰难、外包泛滥、平台垄断:中国信息化行业怎么走成了现在这样?

曾几何时,中国的信息化行业,是民营企业最具上升通道、最能“拼技术吃饭”的少数赛道之一。靠着一根网线、一台服务器、几个做系统的工程师,一批民营IT公司白手起家,成就了从零到一的辉煌。而如今,一种新的势力正悄然改写这个行业的秩序。地方一家公司悄然中标“城市大脑”;另一家公司拿下“全域感知平台”;再一家拿走了“政务云”“医保数据治理”“交通一网统管”……你看过去的招投标记录,会发现一个个叫“数科”“数智”“信创”“数字城市”的新名字横扫政务信息化项目。而这些公司背后的共同标签只有一个:地方国资。信息化行业的逻辑和玩法,真的变了。

  1. 1995—2005:民营IT的黄金时代

故事的起点,是外资软硬件产品的引入。在信息化的萌芽期,一批最早接触IT的中国企业家,做起了国外产品的代理:IBM服务器、Oracle数据库、Cisco交换机、HP打印机、微软Windows。最开始只是“帮人装设备”,后来开始“帮人做系统”,于是系统集成应运而生。神州数码是联想拆分出来的代理龙头;金山、东软、中软、用友、金蝶,则迅速转型做软件开发与解决方案的佼佼者;细分行业应用领域如东华、南威、瑞星、明源、广联达、深信服……全国各地软件企业群星璀璨。那是一个“拼能力、拼项目、拼客户”的年代,那是一个努力就有回报的年代。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政务系统——金税、金财、金保、金农——背后都有这些民营或半民营公司参与的身影。只要你方案写得好、产品技术强、落地做得快,就能赢得客户。技术是王牌,服务是生命线。

  1. 2005—2010:科研院所的“市场化突围”

进入2000年代中期,原本做科研立项的“国家队”也开始下场市场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电)、航天科工等央企,陆续将旗下研究所“公司化”:从研究院、信息中心变成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有一个天然优势——懂技术、懂标准、懂政策。他们一边承接国家级的信息工程(如金盾工程、国家电子政务平台),一边迅速布局本地化项目,从公安网到政府办公系统,从财政数据到人口档案。而民营企业在这些高安全等级、强监管要求的项目中逐渐被边缘,开始退居到做二包、三包,或者配合交付的位置。那是信息化的第一次“内卷”——能力还重要,但资质更重要了。

  1. 2010—2020:通信运营商主导信息化

真正大规模“统包政务项目”的,是三大运营商。彼时,电信、移动、联通正值3G转4G之际,网络设备升级带来大量收入,而“转型政企”成为高层的核心战略。他们有广覆盖的地市分公司、稳定的人才队伍、与政府打交道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可信赖的合作方”。于是,政务系统开始走向运营商统包:你出平台,我出数据,服务都交给你们。各地电信政企部、政企云、系统集成公司迅速成长,一跃成为本地政府最常见的“总集成商”。但运营商不是技术公司,它们自己不会开发系统——于是再度分包、转包,民营IT企业依旧承担了大量“脏活累活”:定制开发、系统部署、上线培训、后期运维……只是,这一次,“谁干活谁挣钱”变成了“谁拿资源谁分利”。信息化项目越来越像“建筑工程”:运营商是“包工头”,IT产品和方案上都是“外包工人”。

  1. 2020至今:本地数科公司的登场

真正的剧变,发生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战略全面推进之后。2020年后,几乎每一个省、地级市、甚至县区,都在成立自己的“数科公司”,名字可能是“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数字城市集团”“大数据发展公司”“信创科技集团”……它们的出身很简单:•   多数由国资委牵头设立;•   资金来自财政或平台基金;•   董事长、总经理是原来的机关干部或国企高管;•   有一张“官方背景的身份证”。这些公司承接的项目也很“高大上”:•   城市大脑、数据中台;•   一网统管、一网通办;•   区域医保云、教育智治平台;•   数字哨兵、交通AI中枢……而它们的能力呢?基本无技术、无团队、无产品,靠合作伙伴完成交付,靠“自家身份”稳拿项目。如果外地企业要拿到项目,还要求你跟本地的数科成立合资公司,全国的市场变得极度割裂。这就是今天的信息化生态:项目越来越大,链条越来越长,利润越来越薄,交付越来越急,而真正做事的民企,越来越苦。

  1. 企业的创新力遭系统性打击

当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的数字化项目都落到“自家数科公司”手里:•   本地有技术的民企,没有登场机会;•   外地的专业厂商,被区域保护排斥出局;•   垂直领域解决方案供应商,连项目入口都摸不到;•   项目交付被层层分包、压价、打散,形成“拼凑式交付”。这不仅让项目质量难以保障,更让曾经的“IT技术积累”彻底断层:•   做技术开发的企业无法贴近客户,就没有产品演化;•   没有项目主导权,就无法锻炼架构能力;•   没有利润空间,就无力招人留人搞研发。创新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客户锤出来的。今天数科公司看起来拿了大量订单,但技术沉淀、产品能力几乎为零。项目验收后就“沉睡”,逐渐沦为角落里没人用、没人看、没人维护的数据“空壳”。

  1. 产业生态进入“形式化数字化”死循环

这是一种结构性扭曲:政府投入的是真金白银,交付上来的,是一堆“平台+大屏+可视化”的形式工程。•   数科公司靠资源吃饭,不懂业务、不做产品;•   真正干活的分包企业靠低价搏命,做完交付就走人;•   真正懂某个领域(如医保、政法、交通)的公司,连门都进不去。整个行业逐步变成“挂靠式创新 + 形式化交付”。而那条从技术出发、靠能力打天下的民营信息化成长路径,正被快速抹去。

  1. 时代的叹息:一个慢慢关上的窗口

回顾这段信息化的发展史,像极了一个窗口慢慢关闭的过程:•   最初,凭技术拿项目,民企靠创新起家;•   后来,靠资源拿项目,央企科研所转型为主;•   再后来,靠关系拿项目,运营商成为总包方;•   到今天,靠体制拿项目,地方国资封锁了最后的空间。这个行业最宝贵的东西——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开放竞争,正被一层又一层的“身份”“通道”“行政授权”所取代。而本应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数科集团”,却在资源的温床中长出了封闭、自利、不透明的影子。信息化这个词,本该是通向开放的钥匙,而不是权力的壳、垄断的门。

尾声:我们要的“数字中国”,不是这样我们并不反对国资参与数字建设。问题不在于身份,而在于规则是不是公平,竞争是不是开放,价值是不是靠能力决定。当“数科公司”成为信息化入口的唯一渠道,我们三十年积累的IT生态,正被悄悄重写。如果我们今天构建的,是一个数字版本的“计划经济”,那信息化三十年的积累将付诸东流,真正创新有技术的企业将再无动力,社会也将再无信心。“这些央国企数科公司90%会迅速消亡”,一位行业资深大佬说,“也终将沦为时代留下一纸空壳的笑话。”

标签: none

评论已关闭

/* * @Author: your name * @Date: 2016-09-06 00:00:00 * @LastEditTime: 2020-03-17 18:29:35 * @LastEditors: Please set LastEditors * @Description: In User Settings Edit * @FilePath: \htdocs\usr\themes\default\footer.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