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

人民币遭遇20年一遇冲击!介绍海外投资策略,揭秘当局封堵资金外逃手法!

7月份,我在《中美汇率战进入相持阶段》一文中预测,7,9,9,10月份,由于“G20财长杭州峰会,G20元首杭州峰会,人民币正式入SDR篮子”三事,会有一波人民币汇率维稳行情。这三件事了结了,人民币贬值就会提速。今日预测开始兑现了。

来源:外汇头条(公号ID:waihuitoutiao)

人民币正遭遇20年一遇的外部冲击,暂时的企稳并不会改变贬值趋势。在贬值趋势下,居民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增加。当然,为了保护外汇储备,中国也会采取各种措施,封堵资金外流途径。

今天,市场走势再次确认了人民币贬值趋势告一段落。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市场都出现了“防守”迹象。

彭博报道,交易员称,美元兑离岸人民币因套利交易和中资行抛售在6.78上方遇阻。杠杆账户将美元兑离岸人民币与美元兑在岸人民币利差锁定在100点,同时中资行在6.78上方抛售现汇。

中间价于四天中首次调高后,境内人民币日内不断走高。五位交易员称,日内结汇偏多,中资、外资银行均有抛售美元。其中两位交易员称,美元指数上午自日内高点回落、下午继续走低时,在岸人民币市场均出现美元卖盘。

南洋商业银行资金业务部交易员周航说,USD/CNY卖盘在6.78、6.77等关键点位附近都有出现,高位止盈的人也有一些,加上日内美元回落,都促成人民币表现偏强。

120年一遇冲击 明年跌倒7.3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部主管谢亚轩等人发表评论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的贬值预期,并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等待国内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人民币本轮贬值预期始于2014年下半年,根源之一是美元的快速显著走强,美元指数从80升至100的位置,上次出现是在1995年,因此人民币是面临一个20年一遇的外部冲击。

当然,展望未来,人民币贬值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瑞穗沈建光称,中国央行将消耗外储防守汇市,预计明年底在岸人民币汇率将贬至7.3。

预期央行将通过消耗外汇储备来干预市场,并通过干预CNH离岸拆息来影响CNH空头成本,控制资本流动。

美国大选后若希拉里获胜担任总统,则对美元有正面作用,由于美国的政策更加一致且连贯,这将导致人民币走弱。

美国货币政策不需要过于宽松,若加息较快则会令美元更强。

人民币未来走贬是大势所趋,料明年底CNY兑美元贬值至7.3。

预计今年1至9月共有3600亿美元资金流出中国,平均每个月约有400亿美元,主要源于出口企业贸易盈余收入的结汇量减少所致。

2海外资产如何配置?

署名海石的评论员在冷眼观经济(ID:pp20160717)中给出了一些建议。当然,自己适合那种投资,还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此外,他也总结了一些中国当局可能采取的措施,以防止资本外流。

外汇头条(ID:waihuitoutiao)也在之前的文章中提示了海外投资的风险。详情点击此处。

1、美元。

美国立国200多年,分币还在流通;而我们仅仅改革开放30多年,角币基本已经退出市场,要不了几年也许五毛、一元的都会退出流通市场。按照当前我们的M2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美元兑人民币每年升值10%应不是问题。

(1)钞离柜,汇离境。这是大家咨询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持有美元,持有现钞和现汇的比例为2:8比较合理,总体金额比较大的,现钞可以适当减少。现钞主要是防止本币失去购买力,应不时之需;现汇只要是为了整体资产安全。钞离柜,现钞不要留银行,保险箱都不要,家里收藏;汇离境,现汇必须出境才有安全保障,不要贪图境内银行的外汇理财收益,很多商业银行的外汇已经借给央妈作了对抗空头的炮弹,可以去百度下“强制结汇”这个词,具体原因自己体会。

(2)境外开户问题。当前境外开户最常见的国家和地区基本是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前几年香港开户只带需要港澳通行证和带有你名字的水电费单据,现在是越收越严,除了要通行证和带地址的信用卡账单或者房产证外,还要问你很多问题,设置一些其他消减。渣打、汇丰要你买理财产品,花旗需要50万港币的存款。最近几个朋友去开户,都没有一次成功,有一个第三次去才开卡成功,还是在熟人的引进下,找一个偏僻地方的银行才完成开户。香港银行很多都受到了内地政府的压力,对资产转移进行了很严格的管控,所以开户越来越谨慎,不排除以后关闭这条渠道的可能。其中香港中资银行和汇丰银行不建议开户,颜色越来越红,关键时期账户的风险在上升,外资银行比较安全。到美国开户,只要你持有旅行签证,能提供一个住址,开户基本都没问题,银行卡是寄给你的。

(3)资产外置,债务内置。当前很多企业都是在这么干,对冲风险。什么资产?美元、英镑等资产,日元、欧元变数比较大,不建议配置。内置什么?债务。当然内置债务的前提是你没有资产可以处理的情况下,如果你有多余的房子,你可以处理掉,变成外置的资产,如果你没有多余的房子可以处理,也没有更多的流动资金,那么你可以利用信贷杠杆,比如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杠杆,进行境外资产配置,其理论依据是,境外资产的收益好于境内资产的收益预期,中间有个收益差,具体我就不演算了,自己体会。

当然这种杠杆,是在你的偿付能力范围之内,利率最好是以固定的为宜,因为一旦通胀上涨,连续加息回收货币是大概率事件,浮动汇率,必然会你债务偿付带来很大的负担。

2、美元保单

近些年来,大陆的保险基本和传销、骗、拒赔等联系起来,让人不敢靠近,保险这个常规投资理财渠道已被玩坏,让人反感。而美国和香港的保险产品,成为大陆人追捧的对象。因为其具有费率低、收益高、保障广、理赔容易等特点,不仅成为大陆富豪避税的首选投资品种,也受到大陆中产阶层的追捧。不管政府和专家如何放言“黑”,大陆居民用脚投票,从寿险、重疾险到教育险、养老险,大有排队哄抢的势头。

建议:如果你是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人,保障体系应该很健全,可以配置小孩的美元分红保险作为教育基金,可以配置大人的人寿保险,将来为后代留下一笔美元财富;如果你不是体制内的人,可以配置重大疾病险、人寿保险作为养老基金,为自己留下养命钱。如以香港储蓄型的分红保险为例,长期年化收益率6%左右,加上美元兑人民币每年约10%的升值预期,长期年化收益率在16%左右,友邦、保成这方面的产品多很出色,这是对冲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很好工具。

当然保险是长期投资,用闲钱为宜,急用的钱不要投;每年投资的金额要在家庭承受能力之内,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25%为宜。

3、黄金

很多人都以为黄金具有保值功能,以储藏黄金对抗通胀,这是一个误区。信用货币时代,黄金已经失去了货币的属性,充其量,只是一个投资品,财富的符号而已;而且,黄金再也不可能会回归货币的属性,自198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已经使黄金失去了价值。

实际上,黄金有很多缺陷:1、不好判断成色,90%和99%,以及99.9%,一般人分不清,容易造假;2、危机时刻,黄金变现性能极低,银行回收手续繁琐,鉴定成本高;民众需要的是货币购买食品和商品,黄金已经丧失了货币功能。3、长期来看,黄金的价格起伏较大,3倍不稳定于股票;4、由于黄金以美元标价,在美元上升周期阶段,黄金绝大多数时间是下跌的,当然也有几次例外上涨,但时间都很短。

以上说的是美元标价的黄金,如果相对于人民币标价的黄金而言,在未来通胀预期和超额货币发行的背景下,持有黄金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避险品种,未来以人民币计算的黄金价格会飙升到天上去,两种黄金价格出现背离之时,就是两种货币汇率跳水之时。

建议:1、要保值尽量购买标准的金条,不要买黄金首饰,前者流通性和兑现性远高于后者;2、尽量不要在大陆银行和金融公司买金条,很多黄金生锈、长霉的新闻,都产生与此,掺假严重;3、强势美元周期刚启动,以美元标价的黄金还处于下跌中继,以人民币标价的黄金正在起飞,如果你不能以其他外汇资产避险,黄金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4、美元债券、美元债券基金

债券投资可以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也可以在市场买卖中赚差价,安全性髙,流动性强,收益高于银行存款。随着利率的升降,投资者如果能适时地买进卖出,就可获取较大收益。以国家发行的为主权债券,即国债,公司和大型金融机构发行的为公司债券。国人对这块了解较少,投资的热情不高。对于稳健的投资者而言,美元债券及基金,是一款极佳的对冲风险工具。

建议:当前美国国债收益率很低,如果想投资债券,可以购买的性质优良、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债券,比如,你到香港花旗银行开户,就可以购买美国国际集团(AIG)的10年期美元债券,可以随时出售,年化收益率在3.6%左右,对于美元资产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

如果你想风险更均衡,你可以购买香港渣打银行的联博美元收益基金,该款基金精选了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主权债券,同时配置了大量的企业债券,前几年的年化收益率都在5%左右,很有吸引力。债券和基金的一个差别是,基金购买需要申购手续费。

当然,在美元加息的大背景下,国债的收益率会水涨船高,但是国债的价格长期趋势是下跌的。如果你是长期投资,注重收益率,持有债券资产,也是一种很好的避险手段。

5、股票

(1)粮食股:近年来,国际粮价低迷,中国大量的进口粮食,极大摧毁了中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村种粮亏损、粮食难卖、土地荒芜等现象日益严重。在2016年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下,进口粮价将进一步上涨,而输入性额度通胀将刺激国内粮价更大幅度上涨,未来一个家庭用于食品的开支可能会占到收入的50%,甚至更高。

对策:如果说在现在开始囤积粮食还有点早的话,可以适当配置优质粮食生产公司的股票,或者是转基因公司的股票,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欧洲的公司股票,比如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孟山都等长期持有,应该可以起到避险的作用。

(2)军工股:未来的世界,冲突会在几个层面发生,中国向左,美国向右,大国之间的冲突风险会不断加剧,代理人的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军备竞赛的风险不断升高;亨廷顿《文明的冲突》预言不断兑现,伊斯兰势力在中东的强势崛起,必然像绿色的潮水一样,席卷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欧亚大陆是重灾区;中东、南海、中亚等地区,都是未来冲突的高发区。综上所述,军火销售将会更加未来一大热门产业。

对策:在战争的风险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适当配置国内优质的军事题材的优质股票,或者配置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军火巨头的股票,长期持有,都会有比较好的收益。

3封堵资本外流手法分析

1、打击资本外流。

当前国内资本非法出流境外主要有两个重灾区,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深圳。前者金融市场发达,和国外联系千丝万缕,出流渠道众多,须重点防范;后者是为了和HK对接才成立的,只要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地位仍在,大陆出逃HK的资金,必然经过广东流经深圳。深圳就像插在大陆腹部的一根血管,只要伤口不合拢,热钱和避险资本会源源不断从这里经HK流出,逃往境外,直到大陆资本枯竭,流尽最后一滴血,血尽身亡。

所以当前大陆打击资本外流主要战场就在上海和广东,深圳为最。前段时间,广东打击的2300亿人民币地下钱庄案件,相比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不管是现金交易和跨境汇兑,还是内外资金池对敲,资金外逃的姿势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让人瞠目结舌。2016年以来截至9月8日,共破获案件56起,涉及14个省、区、市,其中广东19起,浙江13起,深圳8起,初步统计涉案金额逾万亿元,罚没款2170万元。

由此可见,打击地下钱庄,控制大额资金非法外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外汇的新常态。

2、打击虚假贸易。

2016年7月份的贸易顺差基都有近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基本每个月都在400美元地减少,说明资本项目下已经是大幅逆差,而且在不断加剧,说明资本外流在家居。这还只是官方数据,真实数据可能更差。

自去年大陆股市大跌和人民币大幅贬值之后,很多民众急忙把资金转移到海外保值或进行投资,使当局愈发担忧资金外流问题。由于HK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大陆,成为最受欢迎的出逃路线,而虚假贸易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方法。

虽然资本流动反映出的是合法生意,但分析师称大陆和HK针对同一批货物公布的贸易数据存在缺口,表明进出口贸易被用来抽逃资金出境。以2015年12月为例,大陆从HK进口与HK对国内出口数额的缺口飙升至19亿美元,这是因贸易发票作假引起的。HK对国内出口的每10美元当中就有1美元可能是作假,以避开大陆的资本管制。

虚开进口发票,货物绕圈子套利是虚假贸易最常见的手法,比如某公司要进口一批货,单价5万美元,总货值2亿美元,报关时可以将单价提高到10万美元,在虚增的2亿美元货值中,就可以让国内想外流的资金搭个“便车”。这就是在内地和HK之间流行的虚假贸易,资金通过这种暗河,顺利大逃亡不计其数。

最近外管局声称,将采取措施,严格防范利用经常账户转移资本。未来中港合作,加大双方贸易监管,必然成为新趋势,想通过贸易渠道进行大额资金出逃,会更加困难。

3、境外开户问题。

除了公司的虚假贸易,个人资金出逃,成为威胁外汇安全的一个重灾区。当前境外开户最常见的地区和国家基本是在HK、新加坡、美国等,如果让出逃的资金无法落地,那么资金出逃就没有任何意义。我很早就说过,控制境外,特别是HK银行的个人开户,成为加大资金出逃管控的重要手段。

前几年HK开户只带需要港澳通行证和带水电费小票,现在是越收越严,门槛越来越高,很多没有经验和充分准备的人,去一次根本无法开户,不要说中资行,就是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颜色也越来越红,开户难度越来越大。

近日,HK汇丰银行于11月暂停内地客户申请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以内地为主要客户来源的HK众多银行纷纷更改内部监控系统以及开户文书,以应对CRS的新规。HK最大零售银行之一的汇丰银行(HSBC)已下达正式内部通知,自2016年11月28日起将全面收紧除卓越理财客户(100万港币最低存款)以外全部来自中国内地访港旅客的开户申请。
尽管已经辟谣,但是这应该是大趋势,相信其他零售银行也将在近期纷纷出台新政。

这说明,内地客户开立海外银行账户可能将变得更加艰难,内地个人资金出逃HK转移海外的渠道很可能被切断。

4、HK保险。

对于严控资金外流、保卫外汇的大陆而言,HK保险无疑是资金流出的最粗一根排水管,成为抽干大陆这口资金水塘的主力军。

近年来,HK保险以费率低、收益高、覆盖广、理赔条款宽松等优势成为大陆居民新宠。内地消费者赴港购买保险的数不胜数,趋之若鹜。 2010年内地客户到HK投保金额为44亿元,2014年就达到244亿元, 2015年上半年新造保单费总额约合160亿港元,占到HK个人业务总保费的20.2%。相比5年前而言,内地人购买HK保险增长了6倍。

2016年一季度内地客户赴港购买HK保险高达132亿港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特别是利用银联境外刷卡交保费,购买美元保单的做法近期引起关注,甚至被指“绕开外汇管制的资金出逃”。

2016年2月2日,银联国际发出最新指引,要求从2月4日起,银联卡实施交易额度限制为每次交易最高5000美元,将于全港所有保险机构和其他商户实施。多数保险业人士认为,该规定明显意在“堵上”以买保险方式转移资产的口子,或对HK保险业尤其大额保单业务带来较大冲击。

根据本人判断,这根排水管被封堵只是时间问题,明年的可能性比较大。封堵的手段嘛,大家自己去猜,这里就不明说了,要保护外储,这条通道必须断掉。

5、海外资产征税。

国人似乎天生不喜欢征税,当局也抓住了这一弱点,抓紧进行海外资产征税,试图阻止资金的外流。

2016年10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要打击跨境逃避税,履行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国际义务,以打击逃避税行为。

“金融账户信息交换,比如在海外的投资,包括置业、理财、留学、移民等,这些金融账户会被交换到中国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就会关注这些境外账户有没有交税。由于中国对税收居民要求是全球纳税义务,也就是对中国居民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全球所得都要在中国纳税。以前没有信息交换,对于境外所得或者海外收入无法取得数据,只能由纳税人自己申报。 

 “如果信息收集和交换到位的话,对境外有大额资产、收入等的居民个人和企业,尤其是经过了税务筹划但是筹划不是很到位的,会有被查处的风险。

按照10月14日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在2017年12月31日前,金融机构将完成对存量个人高净值账户(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金融账户加总余额超过600万元)的尽职调查,并在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存量个人低净值账户和全部存量机构账户的尽职调查。

先不谈这个政策真正执行起来的可行性,征税的难度和成本,单单是高举这个文件,就应该能吓退很多有贼心、没贼胆的资产转移者。就像美元加息一样,喊狼来了的威力,远大于真正加息的威力,这个政策出台得很及时,执行效果应该不会差,大家自己领会。

6、境外旅游、留学。

当前外管局还是执行的每人每年五万美元的购汇额度,购汇理由随便说,不会有人去核实。以后对于出境旅游、留学之内的购会申请,应该会要求出示相关证明才能购汇,比如旅游的话需要签证和出入境、购物记录,比如留学的话,需要学校出具的学费收据和境外消费记录凭证,否则购汇无法实行,这些措施在技术手段上都是可以实现的。

至于其他的限制手段,比如严查过关时随身携带现金、继续严格限制对个人及家人境外汇款次数和额度、进一步限制银联卡境外消费额度、沪港通、企业境外投资……

也许曾经的外汇券也会回来了。

/* * @Author: your name * @Date: 2016-09-06 00:00:00 * @LastEditTime: 2020-03-17 18:29:35 * @LastEditors: Please set LastEditors * @Description: In User Settings Edit * @FilePath: \htdocs\usr\themes\default\footer.php */